子部

北苑别录

作者:赵汝励

  四库全书著录,附在熊蕃贡茶录后。刊本有明说郛本;茶书全集本;五朝小说本;清古今图书集成本;读画斋丛书本;民国丛书集成本。前四种同一系统;第六种依照第五种排印。

  序跋除徐、汪继壕二跋兼跋熊、赵二书外,有赵汝砺自序及后序。

  茶书全集本题作熊克撰。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和图书集成本题作宋无名氏撰,均是未看到汝砺后序,以致失考。

  全书正文约二千八百多字,旧注约七百字,汪继壕增注二千多字。?述御园地址,采制方法,贡品种类及其数量,以及茶园管理等。  赵汝励搜集了许多资料以补充“宣和北苑贡茶录”之不足,作为续集。其中详细记载了北苑贡茶院生产制造贡茶的繁复景象。  

  本书由宋.赵汝砺撰于1186年,全书约2800余字。清代汪继濠增注(约1800年)约2000余字。作者为补充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而作此书。前为绪论,概述北苑情况,然后分列12条,即:

  御园

  开焙   采茶

  拣茶

  蒸茶

  榨茶

  研茶

  造茶

  过黄(干燥过程)

  纲次(每次运送贡茶的顺序名称)

  开畲(茶园管理)

  外焙(北苑附属的茶园)

  详细叙述了46处御园的位置名称,然后介绍茶叶采制方法,采摘必须在太阳升起前至午前八时结束,可使茶汤鲜明。采回的芽叶要进行分拣后加工,制成的饼茶用箬叶包裹放入绫罗制的小箱内运往宫中。至七月进行茶园培土管理等工作。本书对贡茶的种类、数量、采制、包装运输,以及茶园管理等均作了详细而切要的介绍。

  赵汝砺事怂无考。《宋史》宗室世系表汉王房下有汉东侯宗楷曾孙汝砺,又商王房下左领卫将军士曾孙也有汝砺,未知孰是。

岕茶汇抄

作者:冒襄

  《岕茶汇抄》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岕茶记》。刊本有昭代丛书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冒襄幼有俊才,负时誉。史可法荐为监军,后又特用司李,皆不就。明亡后无意用世,性喜客,所居有朴巢、水绘园、深翠山房诸胜,擅池沼亭馆之景,四方名士,招致无虚日。晚年结匿峰庐,以图书自娱。有《水绘园诗文集》、《朴巢诗文集》及《影梅庵忆语》等传世。

  本书以冒氏小品四种本为底本,参校他本。

古今刀剑录

作者:陶宏景

  《古今刀剑录》一卷,梁陶宏景撰。宏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齐初为奉朝请。永明十年,上表辞禄,止於句曲山。梁大同二年卒。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事迹具《梁书。处士传》。是书所记帝王刀剑,自夏启至梁武帝,凡四十事,诸国刀剑,自刘渊至赫连勃勃,凡十八事。吴将刀,周瑜以下凡十事。魏将刀,锺会以下凡六事。然关、张、诸葛亮、黄忠皆蜀将,不应附入吴将中,疑传写误佚蜀将刀标题三字。又董卓、袁绍不应附魏,亦不应在邓艾、郭淮之间,均为颠舛。至宏景生於宋代、齐高帝作相时已引为诸王侍读,而书中乃称顺帝准为杨玉所弑,不应以身历之事,谬误至此。且宏景先武帝卒,而帝王刀剑一条乃预著武帝谥号,并直斥其名,尤乖事理。疑其书已为後人窜乱,非宏尽景本文。然考唐李绰《尚书故实》引《古今刀剑录》云,自古好刀剑多投伊水中,以禳膝人之妖。与此本所记汉章帝铸剑一条虽文字小有同异,而大略相合。则其来已久,不尽出後人赝造。或亦张华《博物志》之流,真伪参半也。

橘录

作者:韩彦直

  中国宋代柑橘专著。又名《永嘉橘录》。作者韩彦直,字子温,陕西延安府肤施县人。南宋名将韩世忠长子。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卒年不详。书成于1178年作者“知温州”任内。有多种版本行世。近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国也有流传,不少柑橘著作都加以介绍和引用,受到许多果树园艺学者的重视。

  《橘录》三卷,卷上、卷中叙述柑橘的分类、品种名称和性状,卷下阐说柑橘的栽培技术。本书第一次将柑橘类果树区分为柑、橘和“橙子之属类橘者”三大类,柑分8种,橘分14种,“橙子之属类橘者”分5种,并叙述每个品种的植株形态、果实大小、食味品质和产地来源等。在栽培技术部分分别述说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和入药等各项技术环节,都有实际参考价值。如在“种治”中指出温州当地的柑橘都以朱栾为砧木,很耐斥卤,因而在涂泥上种植时“实大而繁,味尤珍,耐久不损”;同时,以朱栾为砧木的柑橘嫁接技术,在历史上也属首次记载,且至今仍在应用。此外,对病虫害的防治、用河泥壅根施肥、采摘和贮藏方法等都提出了精辟的论述。

北山酒经

作者:朱翼中

《北山酒经》-古代黄酒酿造名著

一 文献资料简述

  唐代和宋代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发展时期。酿酒行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传统的黄酒酿酒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主要的工艺设备至迟在宋代基本定型,

 唐代留传下来完整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较少,但散见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资料则极为丰富。宋代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在我国古代酿酒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最能完整体现我国黄酒酿造科技精华,在酿酒实践中最有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是北宋末期成书的《《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共分为三卷,上卷为"经",其中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并且对全书的酿酒,制曲作了提纲契领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北山酒经》》与《《齐民要术》》中关于制曲酿酒部分的内容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不仅罗列制曲酿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其中的道理进行了分析。因而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阐述较大规模酿酒作坊的酿酒技术的典范,那么与朱肱同一时期的苏轼的《《酒经》》则是描述家庭酿酒的佳作。苏轼的《《酒经》》言简意骇,把他所学到的酿酒方法在数百字的《《酒经》》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苏轼还有许多关于酿酒的诗词,如"蜜酒歌","真一酒","桂酒"。


  北宋田锡所作的《《麴本草》》中,载有有大量的酒曲和药酒方面的资料,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记载了当时暹罗(今泰国所在)的烧酒,为研究蒸馏烧酒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大概由于酒在宋代的特殊地位,社会上迫切需要一本关于酒的百科全书方面的书,北宋时期的窦苹写了一本《《酒谱》》,该书引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从酒的起源,酒之名,酒之事,酒之功,温克(指饮酒有节),乱德(指酗酒无度),诫失(诫酒),神异(有酒有关的一些奇异古怪之事),异域(外国的酒),性味,饮器和酒令这十几个方面对酒及与酒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

  大概成书于南宋的《《酒名记》》则全面记载了北宋时期全国各地一百多种较有名气的酒名,这些酒有的酿自皇亲国戚,有的酿自名臣,有的出自著名的酒店,酒库,也有的出自民间,尤为有趣的是这些酒名大多极为雅致。

二 《《北山酒经》》中的酿酒理论

  《《北山酒经》》借用"五行"学说解释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北山酒经》》中,朱肱则用 "五行"学说阐述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朱肱认为:"酒之名以甘辛为义,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也,投___所以要甜也)。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水之酸,合土作辛,然后知投者,所以作辛也。"

  "土"是谷物生长的所在地,"以土为媒",可理解为以土为介质生产谷物,在此"土"又可代指谷物。"甘"代表有甜味的物质,以土之甘,即表示从谷物转变成糖。 "辛"代表有酒味的物质,"酸"表示酸浆,是酿酒过程中必加的物质之一。整理朱肱的观点,可发现当时人们关于酿酒的过程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之:     土→谷物→甘→辛
       ↓  ↑ ↑
     水———→酸—
  在这一过程中可明显地看到酿酒可以分成二个阶段,即先是谷物变成糖(甘),然后由糖转变成酒。(甘变成辛)。
  现代酿酒理论阐明了谷物酿酒过程的机理和详细步骤。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分为二个阶段,其一是由淀粉转变成糖的阶段,由淀粉酶,糖化酶等完成; 其二是由糖发酵成酒精(乙醇)的阶段,由一系列的酶(也称为酒化酶)完成。

  现代理论和古代理论二者是相通的,只不过前者是从分子水平和酶作用机理来阐述的,后者是从酒的口感推论出来的。

三 《《北山酒经》》中的酿酒技术  《《北山酒经》》中的黄酒酿造技术是较为完善的。一方面,它继承并完善了远古的古遗六法(即《《礼记》》中的"六必"),继承了北魏《《齐民要术》》中酿酒科技的精华,另一方面,在经过广大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实践之后,人民又创造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北山酒经》》对这些做了全面的总结。《《北山酒经》》虽然记载了一些酿酒的配方,方法。但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外在于阐述传统酿酒理论。不仅说明如何做,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

       浸米,烫米,蒸煮
          ↓
    合酵,酒曲→酴米(主发酵)←酸浆
          ↓
    甜糜(酒曲)→投__(喂饭发酵)
         ↓
          压榨→酒糟→再次发酵(冷泉酒)
          ↓
          澄清
          ↓
          煮酒(或火迫酒)
          ↓
         成品酒

  《《北山酒经》》在阐明古代酿酒传统技术的同时,还反映了宋代酿酒的一些显著特点及技术进步:

  1 酸浆的普遍使用

  《《齐民要术》》中的四十例酿酒法,仅有三例提到了酸浆的使用。这说明那时酸浆的应用并不普遍。人们在认识上也没有把酸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lt;《北山酒经》》 中,把酸浆的应用看作是酿酒的头等大事。酸浆的制法也有多种形式。《《 北山酒经》》中总结了三种酸浆的制法。一种是用小麦煮粥而成的,效果最好;也有用水稀释醋制成的;最常用的是用浸米水煮沸后用葱椒煎熬后得到的。

  2 "酴米","合酵"与微生物的扩大培养技术

  "酴米"和"合酵"是《《北山酒经》》中的两个专门术语。用现代的话来说,“合酵”就是菌种的扩大培养,相当于现在的一级种子培养和二级种子培养;“酴米” 就是酒母。“酴米”是三级种子。从《《北山酒经》》中的记述看来,这样精细的菌种扩大培养技术,早在八百多年前,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人们对微生物却仍然是混然无知。

  上述合酵制造及使用步骤可用下图表示全过程。
          醅面(即酒醅的表层)
              ↓
           曲末→拌匀
              ↓

              阴干(此步骤也可免去,或也可用阴干的酵作引子)           曲末→合酵←放冷←煮粥←酸浆烫过的米←酸浆
              ↓
              培养(八小时)
              ↓
            入酿饭发酵
  《《北


山酒经》》中酴米的酿造过程是:
  卧浆→煎浆→浓浆         曲 合酵
        ↓          ↓  ↓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  从上述过程可看出酴米的制造过程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酿酒过程,但其特点是突出了一个"酸"字。卧浆用来烫米,并一直留在米中,使米粒内部也吸透酸浆。因此酴米的酸度很大。杂菌繁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酴米酿造过程中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曲量较大。有时,酒曲全部加在酴米酿造中,有时一部分曲是在补料时加入。   3 投料  东汉时盛行的九酿法,到了宋代,并不强调这么多的投料次数。一般为2-3次,投料依据同《《齐民要术》》中的"曲力相及"的理论,控制投料次数及投料量。 《《北山酒经》》中提出了二点:一是补料要及时,二是补料的比例要恰当。

  4 压榨技术的新发展

  在北魏时代及其以前,酿酒的后道工序是较为简单的。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酿酒的专用器具种类增加,对于提高黄酒的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迟在唐代,已有压榨酒用的专用设备。到了宋代,由于压榨设备的改进,压榨工艺技术的完善,压榨酒技术就基本成熟了。压榨设备有家庭用的,较为简单,也有较为复杂的,用于大型酒坊。   《《北山酒经》》中有"上槽"一节。专门论述压酒操作。对榨酒设备虽没有作详细的描述,但从所叙述的榨酒操作过程中可了解当时所采用的榨酒设备的一些基本结构。  榨具称为"槽"或"榨"。主体结构应是榨箱。酒醪置于其中。附件有"压板"," 砧"(捣衣石),"簟"(竹席)。酒醅可能是直接装入榨箱内, 还未使用布袋盛酒醪。有可能使用滤布。

  在《《北山酒经》》中对榨酒工艺技术进行了阐述。这在酿酒技术史上是不多见的。其要点有:

  酒醪的成熟度应适当。在不同季节,酒的成熟度应不同。如在天寒时,酒须过熟;温凉并热时,须是合熟便压。

  在压榨过程中可能会发热,导致酒的酸败。

  压酒时,装料要均匀,压板上"砧"的位置要放正,所贵压得均干,并无箭(溅) 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出酒率,减少损失。

  压榨后的酒,先装入经过热汤洗涤过的酒瓮。然后还需经过数天的自然澄清。并去除酒脚。"直候澄折得清为度,即酒味倍佳。


四 煮酒灭菌技术

  黄酒是低度酿造酒,不宜长期保藏。古代一般选用冬天酿酒。夏天酿造的酒尽快饮掉或卖掉。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加热杀菌技术并不是很迫切需要的。

  古代加热杀菌技术的采用,可能经历了“温酒”、“烧酒”,再发展到目的明确的“煮酒”。可能在汉代以前,人们就习惯将酒温热以后再饮,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温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烧酒"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人的诗句中。由于诗句中并没有说明烧酒的具体制法,具体含义不清,留下千古之谜。唐朝房千里所著的《《投荒杂录》》和刘恂的《《 岭表录异记》》也提到烧酒,而且讲述了其制法。实际上所谓"烧酒"就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而并不是蒸馏的方式。这两本书所记载的大同小异,?quot;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

  "火迫酒"的做法与上述的烧酒相同,在《《北山酒经》》叙述得较为详细,其过程是在酒瓮底侧部钻一孔,先塞住,酒入内后,加黄蜡少许,密闭酒瓮,置于一小屋内,用砖垫起酒瓮,底部放些木炭,点火后,关闭小屋,使酒在文火加热的情况下放置七天。取出后,从底侧孔放出酒脚(混浊之物)。然后供饮用。  唐代的烧酒和宋代的火迫酒,都不是蒸馏酒,人们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促使酒的成熟,促进酒的酯化增香,从而提高酒质。这种技术实际上还有加热杀菌,促进酒中凝固物沉淀,加热杀酶,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火迫酒的技术关键看来是文火缓慢加热,火力太猛,酒精都挥发了。火力太弱,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从酒的质量来看,火迫酒胜于煮酒。书中说此?quot;耐停不损, 全胜于煮酒也"。

  虽说火迫酒质量优良,但生产时较为麻烦,时间也较长(七天)。作为大规模生产,显然火迫酒的这一套作法不大合适。相比之下煮酒较为简便易行。

  煮酒,可能就是从唐代的"烧酒"演变过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唐代的烧酒是采用明火加热,宋代的煮酒是隔水煮。明确记载的煮酒工艺早在《《北山酒经》》问世之前就被采用。《《宋史》》卷185中"食货志"中有此记载。

  《《北山酒经》》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煮酒技术,其方法是:将酒灌入酒坛,并加入一定量的蜡及竹叶等物,密封坛口,置于甑中,加热,至酒煮沸。

  煮酒的全套设备就是锅,甑和酒瓶。这说明是隔水蒸煮。这种配合是比较原始的。但与唐代的"烧酒"方式相比又有了进步。酒的加热总是在100 ℃的温度下进行,不致于突然升温,而引起的酒的突然涌出。即使有酒的涌出,也是少量的。  《《北山酒经》》中关于煮酒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为了更长时间地保藏酒。避免酒的酸败。尽管当时人们并不了解酸败的原因何在。煮酒技术的采用,为酒的大规模生产,为避免酒的酸败损失,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国煮酒加热技术的采用比西方各国要早七百多年。西方的啤酒和葡萄酒的保藏问题,也有类似发生酸败的问题。但在古代一直未得到解决。十九世纪中叶后,由于一些微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经过巴斯德的大量研究,发现引起酒酸败的根本原因是酒中除了能引起发酵的酵母菌外,还有杂菌存在。正是这些杂菌使酒发生酸败。通过多次试验,巴斯德发现只需将酒加热到6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维持一段时间,酒就不会酸败。此法用于啤酒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此法后流行于各国,被称为巴斯低温灭菌法。

  宋代时人们还认识到热杀菌并非避免酒酸败,长期保存酒的唯一可行方法。 《《北山酒经》》中说:"大抵酒澄得清,更满装,虽不煮,夏月也可存留。"这个结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现代所采用的超滤技术,用孔径极细微的膜,可将酒中的细菌过滤去除,从原理上来说,与古人的是相同的。

  《《北山酒经》》中在煮酒工艺中还有一些至今仍价值的技术,如加入黄蜡(也称为蜂蜡)。其目的是消泡,酒液冷却后,蜡在酒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有隔绝空气的作用。

五 黄酒的勾兑技术
  勾兑技术就是将几种风格不同的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从而得到一种风味更佳的酒。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短文,"酒有和劲",是目前已知最早论述黄酒勾兑技术的文章。寥寥数语,将黄酒的勾兑技术描述得生动而具体。

  其一,用于勾兑的原酒各有特色,但又都有所缺陷。合而为之,才能完美无缺。用较为柔和的酒,与酒度较高,口味较辛辣的酒酒混合,就得到了口味适中的酒。
其二,两种原酒,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合。
==============================================================================

 宋朱翼中撰。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大隐翁,而不详其姓氏。考宋李保有《续北山酒经》,与此书并载陶宗仪《说郛》。保自叙云,大隐先生朱翼中,著书酿酒,侨居湖上。朝廷大兴医学,起为博士。坐书东坡诗,贬达州。则大隐固翼中之自号也。是编首卷为总论,二、三卷载制麹造酒之法颇详。《宋史。艺文志》作一卷,盖传刻之误。《说郛》所采仅总论一篇,馀皆有目无书,则此固为完本矣。明焦竑原序称,於田氏《留青日札》中考得作者姓名,似未见李保序者。而程百二。又取保序冠於此书之前,标曰题《北山酒经》後,亦为乖误。卷末有袁宏道《觞政》十六则,王绩《醉乡记》一篇,盖胡之衍所附入。然古来著述,言酒事者多矣。附录一明人,一唐人,何所取义今?并刊除焉。

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

袁枚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所著的《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个注意事项。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

茶经

作者:陆羽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在茶业上的功绩,祀他为“茶圣”。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其中第七章“茶之事”,辑录了自上古神农氏到唐代中叶数千年间有关茶事的记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茶的发展演变,尤具史料价值。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茶经(今注)

作者:陆羽

 一、唐宋茶经流变史

  在茶学史上,现存史料里,最早提及陆羽《茶经》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据他的说法,茶经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经》全同。

  到了宋代,陈师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毕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张氏四卷本等四种,都是因为繁简有别。陈氏并据上述诸本合校成了新钞二篇本。可知宋代以来,《茶经》即有各种不同版本。大致现存《茶经》有四种,一是有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本、二是无注本,传世惟有百卷《说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图赞》,最早为明郑思本,后来有《宜和堂》本。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历来代有明代王圻本。这四种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经》主流。

  现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文中已有完备注文。后代《茶经》多属此版。

  二、明代茶经流变史

  明代对《茶经》,从嘉靖起至万历年间,开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经》以后附加其他资料,而名之为《茶经外编》,例如吴旦本、孙大绶本、汪士贤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后加入《茶具图赞》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郑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王圻《稗史汇编》本。

  三、清代茶经流变史

  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二:

  一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

  二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

  三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四、民国茶经流变史  民国以来,《茶经》流行状况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点值得别记录:

  一大量以珂罗版影印古茶书:拜受科学之赐,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书,于是左圭《百川学海》本、《华珵百川学海》本等高价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二张宗祥校《说郛》本:校刊精良。这是唯一无注本,颇资研究参考。

  五、台湾茶经流传史

  台湾茶史上最早从事《茶经》工作者为林荆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近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  接着是张迅齐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中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

  倒是张宏庸的对陆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的辑校工作、《陆羽茶经丛刊》的蒐录古书工作、《陆羽茶经译丛》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的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的相关史料整理。

  可惜后来并未继续刊载研究成果,使整个陆羽的研究悬宕未完。

  六、大陆茶经流传史

  大陆对于陆羽的研究始于八○年代,短短的几年,陆羽就有数个译本:邓乃朋《茶经注释》张芳赐赵从礼喻盛甫《茶经浅释》傅树勤欧阳勋《陆羽茶经译注》蔡嘉德吕维新《茶经语释》吴觉农《茶经评释》周靖民校注《陆羽茶经校释》。八年内有六个译本,这是在整个陆羽研究里,任何一个国度都没有出现的大丰收状况。可见大陆的潜力着实惊人。

  在大陆的研究成果里,我觉得有三个研究者,值得特别提出:

  一是吴觉农。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茶学专家。他是一位农学者,对古典茶学能有如此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他对古典茶学的贡献是大陆之冠。他的《茶经评译》,虽然也有些瑕疵,但毕竟是可圈可点,为大陆最具代表性的茶经注本。

  二是欧阳勋。他所主持的陆羽研究会,前后有了不少成果,例如集结茶经研究图书,诸如《茶经论稿》。翻刻《陆子茶经》,最重要的是他自已的研究成果,例如《陆羽茶经译注》、《陆羽研究》。

  三是江西上饶的吕维新,吕维新的《茶经语释》稍嫌单薄,在《茶艺月刊》所刊的陆羽研究篇章,则颇资参考,至于新作《从唐诗看陆羽茶经》则尚未寓目,或有可观之处。

  七、日本茶经流传史  日本的《茶经》流变,早先是《茶经》的翻刻,这在江户时期做得很多。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郑思刊本的覆刻。

  到了一七七四年,日本的大典禅师就《茶经》加上训点,并用片甲名混杂中文详加注解,这是日本研究《茶经》早期成果,对日本茶学影响深远。  日本近代茶经研究,以诸冈存为最。(说详张宏庸︿日本茶学大师--者冈存﹀《茶艺月刊》第七十八期一九八八年一月。)他的《茶经》着作主要有:《茶圣陆羽传》《陆羽与茶经》、《茶经评译》《茶经评释外编》。此外他更实地考察陆羽遗迹地,对当代大陆的陆羽研究专家贡献良多。  至于当代研究成果,则以布目潮渢为最。他的贡献有二:一精校茶经,见于《茶道古典全集》卷一,及《中国之茶书》。二是收录并刊行《茶经》,他的《中国茶书全集》虽然是一个相当夸张而且不实的书名,但是毕竟刊载了八种陆羽《茶经》,其中还有几种是罕见的孤本,以一个外国学者,能够有这种水准,实在难能可贵。  八、韩国茶经流传史

  事实上韩国从事于《茶经》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最早是崔凡述在一九七三年《韩国之茶道》一书,收录了《茶经》的一之源至六之饮。嗣后一九八一年,金云学的《韩国之茶文化》,将陆羽《茶经》全书译成韩文,并将所谓的郑思本中文排版,列为茶书附录之首。从此韩国对于陆羽《茶经》才算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其后,经过徐廷柱、李圭正、金明培、韩雄斌等人的努力,韩国人对《茶经》的译介才算较为完备。其中以金明培的贡献最大,他的︿茶经译注﹀,收入他所撰《韩国之茶书》中,内容包括︿茶经正文译注﹀等收录于页二一○至三九八,︿茶经相关资料﹀收录于三九九至四四五页。引证翔实,资料丰富。堪为韩国之最。

  九、西方茶经流传  西方有关茶经的流传,宏庸所知有限,没有深入研究。仅能枚举目前知见资料如下。一英译本有三:?WILLIAMUKERS:ALLABOUTTEA。系一节译本。文句典雅,颇有可取。  英国《大百科全书》本,此据欧阳勋说法,疑即BRITANICAENCYCROPEDIA的一九二八年版。FRANCISROSSCARPENTER:THECLASSICOFTEA。系全译本。并非严谨的学术之作,有通俗水平,而由HITZ所绘的插图,则相当精彩。

  二至于义大利学者马克的《茶经》,则是近些年来汉学家的一个典范,该书印刷精美,条目清晰,引用书目史料繁多。以一个义大利人,能把《茶经》治得如此,实在不易。

  陆羽茶经着录,近代以张宏庸的《陆羽书录》最为详备作。但是《陆羽书录》撰作于一九八五,至今已有八载半,其间陆羽研究的成果嗣出者不少。原则上若见于旧作者,除非有新的看法不再加以条说。若未为书录所收录者,则略加说明。

阳羡茗壶系

作者:周高起

周高起(?~1654),字伯高,江阴(今属江苏人)。康熙《江阴县志》载,周高起“颖敏,尤好积书……工为故辞,早岁补诸生,列名第一。……纂修县志,又著书读志,行于世。乙酉(1654)闰六月,城变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箧中惟图书翰墨。无以勒者,肆加[上竹下垂]掠,高起亦抗声诃之,遂遇害”。

该书撰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其主要刊本有:(1)檀几丛书本;(2)江阴丛书本;(3)翠琅()丛书本;(4)粟香室丛书本;(5)常州先哲遗书本;(6)艺术丛书本;(7)芋园丛书本。

该书一卷,除序言外,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以品系人,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诗各一首。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

此以檀几丛书本为底本,校以粟香室丛书、常州先哲遗书本等。

煮泉小品

作者:田艺蘅

田艺蘅,字子艺,号品[上品下山]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和万历处这段时间内。《明史》卷二八七《文苑传》(附见其父田汝成传)载:“性放诞不羁,嗜酒任侠。以岁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作诗有才调,为人所称。”但其举业偃骞,“七举不遇”,遂放浪西湖,优游山林。著有《大明同文集》、《田子艺集》、《留青日记》等。

《煮泉小品》撰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主要版本有:(1)宝颜堂秘笈本;(2)茶书全集本;(3)读说郛本;(4)四库全书本。明益府崇祯十三年(1640)刻《茶谱》十二卷中,有《煮泉小品》一卷,误题田崇衡。

书前有嘉靖甲寅(1554)赵观“叙”及田氏自“引”,书后有蒋灼“跋”。

全书分十部分,记述考据并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大抵原本旧文,未能标异于《水品》、《茶经》之外。”按,田艺蘅序《水品》云:“余尝著《煮泉小品》,有取材于鸿渐《茶经》者十有三近游吴兴,会徐伯臣《水品》,其旨契余者十有三……”因知《煮》文在前,《水品》随后,岂可责之以“未能标异于《水品》哉?

此以茶书全集本(甲本)为底本,以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本为副本,并参较以其他有关文献。

精选古籍
古籍分类

©2016 嫩芽教育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