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丘
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论语》抄本。这部《论语》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抄本,不仅各篇的分章与今本多有不同,在文字上同今本的差异达七百多处,是研究儒家学说和古代文字演变的新材料,值得重视。
单承彬〈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性质考辨〉,将定州40号汉墓出土的简本《论语》和《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论语》郑注本、东汉熹平石经本《论语》进行对比较后,指出定州本不仅与许慎所见鲁壁古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与郑玄用作校本的《古文论语》也显然不同,应该属于今文《鲁论》系统;从与熹平石经比勘的结果看,它和汉代有重大影响的《张侯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可能出自不同的师传家法。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定县博物馆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发掘出大批竹简。该墓位于定县城关西南四公里处的八角廊村。大约在西汉末年该墓曾被盗掘过,但由于盗掘者在墓中引起大火,盗墓人惊骇逃出,致使该墓中的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这批竹简虽因过火炭化,却避免了腐朽,同时也因盗扰火烧,使竹简又受到了严重的损坏。竹简出土时已经散乱残断,炭化后的简文墨字已多不清晰。此外在出土竹简的椁室东侧附近尚存有绢帛炭灰、书刀、长方形研墨石板、滴水小铜壶等,估计当时墓中可能还存放有帛书等。
该墓竹简出土后于1974年6月送至北京保护整理。1976年6月,文物出版社邀请当时的马王堆帛书整理组成员协助整理定县竹简(编号、写释文)。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整理工作被迫停止。地震中,竹简虽经精心照管,但在转移中封存的盛简木箱被不知情者搬倒,使竹简又一次散乱,并遭到一定的损毁。地震后于1980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出面召集,由李学勤先生主持负责,定县竹简的整理工作才又得以继续。经过整理,发现这批竹简内容多为先秦文献,极其珍贵。其中有《论语》620枚简,多为残简。简长16·2厘米,宽0·7厘米。每简约书19~21字不等。竹简两端和中简各有一道编绳,出土时尚保留有连缀的痕迹。
残简的释文共有7,576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其中残存文字最少的为《学而》篇,仅有20字;残存文字最多的为《卫灵公》篇,有694字,可达今本本篇的77%。简本《论语》与今本《论语》在篇章的分合上也多有不同:如简本《乡党》“食不厌精”至“乡人饮酒”,今本分为二、三、五章的都有,而简本仅为一章;“雷风烈必变”与“升车”,今本分为两章,而简本也只是一章。《阳货》“子贡曰君子有恶乎”今本别为一章,而简本则同上面“子路曰”合为一章。特别是《尧曰》篇,今本为三章,而简本则为两章;今本的第三章在简本中用两个小圆点与上间隔,用两行小字抄写在下面,好像是附加的一些内容。在题写章节与字数的残简中,正有一枚记《尧曰》篇“凡二章,凡三百廿二字“,则知简本《尧曰》只有两章,与今本不同。
此外各章文字与今本也有不少出入。简本《论语》虽是残本,因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所以它是公元前55年以前的抄本,当时世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论语》存在,因此简本《论语》的出土为研究《论语》的版本流传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于该墓葬及出土文物情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撰写了《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发表在1981年第8期《文物》杂志上。同期《文物》杂志还刊登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联合撰写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一文,对该墓出土的竹简的形制、内容做了大致的介绍,同时还刊布了简文中《儒家者言》的释文。199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合编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一书。书中对出土简本《论语》的版本、文句也做简单的介绍,同时还对《论语》的全部释文做了简单的注释和校勘。
作者:张之洞
《书目答问》,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五卷,清张之洞著,初刊于光绪二年。该书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四部分类法,将所著录的二千二百余种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人,同治进士,为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答问》收录图书能够驭繁就简,慎择约取,选录历史上流传至今的重要古籍,并重视清代学术成就,其中,《四库全书》所未收者占十之三四,并在重要书籍下作按语,书后附有初学读本,使读者渐识其门径,本书对扩大读者知识面、指导治学门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囿于封建正统观念,书中对戏曲、小说一概不收,对《四库》禁毁书也未作补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张之洞也乃一代名臣,在西学东渐、在大清江山危亡之际,欲力挽狂澜,别寻出路,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属于“清流”一派。其幕下人才济济,晚清著名的文化怪杰辜鸿铭即跻身于其中。跟随张之洞学习中国古籍,也不算是明珠暗投吧。
该书有光绪二年初印本。
作者:张芳 王思明等
张芳、王思明等共同编著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一书,最近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科技部基础性项目《中国农业典籍的搜集、整理与保存》的研究成果之一。该书分正编、副编两大部分,其中正编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现存的农业古籍目录,包括校注性、解释性和汇编性等类农书2084种;副编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和世界各地收藏的农书目录,包括《中国农业古籍佚目》、《中国台湾省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日本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和《美国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该书是目前收录农书最多的目录书,较好地反映全国农业古籍存佚及收藏情况,还能了解到流传国外的中国古农书收藏情况。该书共55万字。
作者:无
仙源申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59册)
兹溪谢氏三修族谱(光绪刻本3册)
余氏家谱(光绪刻本2册)
凰冈徐氏家谱 (光绪刻本四卷5册)
吴越钱氏大宗庆系谱(民国木活字内有民国铁券照片及彩绘图存1册卷1-3)
刘氏家谱(民国木活字本16册)
张氏家谱(乾隆活字本10册)
胡氏统宗谱(乾隆以前手抄1册)
冯氏家谱(明正德左右时手稿残1册)
吉州欧阳氏通谱(明万历刻本,内有欧阳修 存2册)
吴氏家谱(光绪木活字8册)
珠山汪氏宗谱(光绪木活字12册)
廖氏宗谱(民国木活字本2册)
扬氏家谱(道光刻本12册)
余氏族谱(宣统元年木活字10册)
钟氏三塘族谱(民国木活字6册)
另:
1 易氏之谱 光绪丙午 继华堂三修 6册
2 习氏六修族谱 民国37年东阳堂刊 24册
3 枫新辛塘刘氏三修族谱 民国35年俊德堂 15册
4 西昌邓氏五修族谱 同治 4册
5 裴氏族谱 光绪 1册
6 富峰赵氏宗谱 民国葵亥年 5册
7 裴氏重修族谱嘉庆17年 4册
8 陈氏四修族谱 德里堂民国13年 14册
9 环玉尤氏宗谱 道光乙酋年 6册
10 吴氏宗谱 民国4年至德堂 21册
11 宏农郡杨氏族谱光绪年重修 1册
12 情河郡张氏族谱民国丁亥年 1册
13 金谷李氏族谱民国庚申年重修 7册
14 宜春大塘三甲李氏东族谱西平堂 1册
15 大塘宗谱手抄 1册
16 永兴陈氏五修宗谱 1册
17 若岭程氏族谱 8册
18 萧山周氏族谱 2册
19 珠山汪氏家谱光绪壬午重修 9册
20 珠山汪氏家谱民国葵亥续修 6册
21 珠山汪氏家谱咸丰葵丑 6册
22 钟氏三塘宗谱 6册
23 李氏家谱陇西堂道光 7册
25 虹川洪氏宗谱光绪28年 8册
26 西溪徐氏族谱民国 1册
27 吴氏家谱光绪 1册
28 黄氏家谱光绪壬午年重修芳桂堂 6册
29 黄氏家谱咸丰辛亥年重修芳桂堂 6册
30 刘氏家谱 民国31年 2册
31 裴氏宗谱民国丙子年 1册
32 妙山王氏重修宗谱民国3年 1册
33 鄢氏重修宗谱民国戊子 1册
34 刘东徐氏家谱萃裕堂嘉庆5年 4册
35 蒲阳黄氏家谱民国丙辰 1册
36 严田李氏族谱 1册
37 余氏宗谱 1册
38 黄氏家谱嘉庆20年 4册
39 塘氏族谱手抄 1册
40 万载深塘钟成公支谱同治9年 7册
41 万载深塘欧阳氏宗谱 5册
42 连氏宗谱 1册
43 龙潭南冈龙氏宗谱道光9年 1册
44 将氏家谱 21册
45 陈氏重修族谱颖川堂 1册
48 凰冈罗氏族谱 民国30年辛巳五修 8册
49 彩烟思存祠杨氏宗 民国36年 14册
50 龙溪张氏十甲人房宗谱民国甲寅重修 27册
51 吴楚朱氏合修族谱同治壬申年沛国堂 12册
52 肇峰施氏家谱民国甲子续修 8册
53 陈氏祠志民国13年林以堂 2册
54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光绪34年 1册
55 袁郡李氏牌位册民国32年 3册
56 袁郡萧氏祠册 原堂道光26年 1册
57 刘氏宗谱光绪戊申 堂三修 20册
58 萧氏主谱族谱河南堂 1册
59 袁郡刘氏谱彭城堂 44册
60 吕氏宗谱 光绪23年渭滨堂 8册
61 黄氏家谱(江夏) 光绪乙亥年重修 6册
62 大仑张氏宗谱 民国25年 8册
63 须江蓝田王氏宗谱 光绪辛卯续修 9册
作者:无
一、文史类
《晋书。孙恩卢循传》笺证-冯君实笺证--中华书局-1963。9《新唐书。南诏传》笺证-王忠笺证--中华书局-1963。31900-l901年俄国在华军事行动资料(中译本第三册)(义和团资料丛编)-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董果良译-齐鲁书社-1982。9按辽御珰疏稿-(明)何尔健撰-何兹全、郭良玉编校-中州书画社-1982。8八家后汉书辑注(全二册)-周天游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整理--辽沈书社-1989。10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样撰--文物出版社影印-1985。8拔协译注(附藏文原文)(增补本)-拔塞囊撰-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10白话尚书--周秉钧译注-岳麓书社-1991。
白话史记(第一册:本纪)-(汉)司马迁撰-龙宇纯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1白话史记(上册)(古典名著今译读本)-(汉)司马迁撰-台湾十四院校六十教授合译-岳麓书社-1987。3白话左传--冯作民译-岳麓书社-1989。1百夷传校注-(明)钱古训撰-江应梁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0北齐书(全二册)-(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11北史(全十册)-(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10北史(全十册)-(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83。2北游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清)谈迁撰-汪北平点校-中华书局-1960。4北周地理志(全二册)(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王仲荦撰--中华书局-1980。8北周六典(全二册)-王仲荦撰--中华书局-1979。12藏书(全二册)-(明)李贽撰--中华书局-1959。5朝觐途记(中国回族古籍丛书)-(清)马德新(复初)原撰-(清)马安礼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7朝鲜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吴晗辑--中华书局-1980。3车里宣慰使世系集解(汉文、西双版纳傣文对照)(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第22辑)-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11陈书(全二册)-(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3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季永海、刘景宪译--辽沈书社-1988。10崇祯长编-(清)佚名撰--神州国光社-1951。8崇祯长编(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影印-1982。3崇祯遗录---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6。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1964。3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全八册)---中华书局-1979。7楚国先贤传校注(荆楚故书丛刊)-张辅原撰-朱祖延主编舒焚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1春秋公羊传注疏(附校勘记)-(汉)何休注-(唐)徐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2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一函五册)(古逸丛书三编)---中华书局影印-1988。2春秋谷梁传注疏(附校勘记)-(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2春秋会要-(清)姚彦渠撰--中华书局-1955。11春秋经传集解(全二册)-(晋)杜预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3春秋经传集解(全三册)-(晋)杜预注--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1955。5春秋三传-(晋)杜预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3春秋左传诂(十三经清人注疏)(全二册)-(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中华书局-1987。10春秋左传集解(全五册)-(晋)杜预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春秋左传正义(附校勘记)-(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春秋左传注(全四册)-杨伯峻编撰--中华书局-1981。3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资料室整理-科学出版社-1959。5词科掌录(一函十册)-(清)杭世骏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4大金国志校证(全二册)-(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中华书局-1986。7大梁守城记笺证-刘益安笺证--中州书画社-1982。11大明律-(明)刘惟谦等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大明律--怀效峰点校-辽沈书社-1990。8大明律集解-(明)佚名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大事记(一函十二册)-(宋)吕祖谦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9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撰-李季平、李锡厚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大唐开元礼-(唐)萧蒿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7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前集六十卷(附新集)。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全二十五册)-陈垣撰--古籍出版社-1957。6登科记考(全三册)-(清)徐松撰-赵守俨校点-中华书局-1984。8订讹类编-(清)杭世骏撰--上海书店影印-1986。6订讹类编(一函四册)(嘉业堂丛书)-(清)杭世骏撰--文物出版社-1982。10东北古史资料丛编(二)(两晋--隋卷)-孙进己等编--辽沈书社-1989。8东北古史资料丛编(一)(先秦两汉三国卷)-乐郭土等编--辽沈书社-1989。8东都事略-(南宋)王偁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
东都事略-(南宋)王偁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2东汉会要-(宋)徐天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东汉会要-(宋)徐天麟撰--中华书局-1955。7东汉书刊误-(宋)刘攽撰--中华书局-1959。12东华录-(清)蒋良祺撰-林树惠、傅贵九点校-中华书局-1980。4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外二种)(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清)毛承斗辑-贾乃谦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6读三国志杂志-(清)林国赞撰--中华书局-1959。12读史方舆纪要(全六册)-(清)顾祖禹辑撰--中华书局-1955。7读史纠谬-(清)牛远震撰-李念孔等点校-齐鲁书社-1989。6读史举正-(清)张烩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读通鉴论(全三册)-(清)王夫之撰--中华书局-1975。7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郑炳林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12鄂国金陀粹编校注-(宋)岳珂编-王曾瑜校注-中华书局-1989。2二十五史(全十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1986。12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影印-1955。2二十一史四谱(三函二十册)-(清)沈炳震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4陔馀丛考-(清)赵翼撰--商务印书馆-l957。10陔馀丛考-(清)赵翼撰--中华书局新1版-l963。4陔馀丛考-(清)赵翼撰-吕宗力校点-河北人民出版社-l990。1纲鉴合编(全二册)-(明)袁黄、(明)王世贞编--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
纲鉴合编(全四册)-(明)袁了凡、(明)王凤洲撰--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3纲鉴易知录-(清)吴乘权等辑-施意周点校-中华书局-1960。5(稿本)晋会要-汪兆镛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革命军-邹容撰--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新1版-1958。91971。9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范祥雍辑补--新知识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56。71957。9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方诗铭、王修龄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李民等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1观堂集林(全四册)-王国维撰--中华书局-1959。6光绪朝东华录(全五册)-(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点校-中华书局-1958。12广陵私乘-汤寅臣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12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国家民委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2广治平略-(清)蔡方炳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广治平略补编-(清)蔡方炳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12龟兹史料-新疆大学图书馆编-吴平凡、朱英荣辑-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5郭嵩焘奏稿-(清)郭嵩焘撰-杨坚校补-岳麓书社-1983。7国朝宫史(全二册)-(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6国榷(全六册)-(明)谈迁撰-张宗祥点校-古籍出版社-1958。12国史旧闻(第三分册)-陈登原撰--中华书局-1980。2国寿录(晚明史料丛书)-(清)查继佐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2国语-(春秋)左丘明撰--商务印书馆-1958。3国语(全二册)-(春秋))左丘明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国语(全二册)-(春秋))左丘明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国语补韦-黄模撰--中华书局-1959。12国语译注-薛安勤、王连生注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4国语正义(全二册)-(清)董增龄撰--巴蜀书社-1985。4过庭录-(清)宋翔凤撰-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1986。11海东逸史(外三种)-(清)翁洲老民等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海国闻见录校注-(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3海录注-(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受冯承钧注释-中华书局-1955。9海上见闻录定本(八闽文献丛刊)-(清)阮旻锡撰-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2汉蒙藏史略(青海少数民族古籍丛书)-(清)阿芒。贡却群派撰-贡巴才让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12汉书(全十二册)-(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9汉书。刑法志注释(历代刑法志选注之一)-(汉)班固撰-赵增样、徐世虹注-法律出版社-1983。1汉书补注(全八册)-(清)王先谦撰--商务印书馆-1959。1汉书补注(全二册)-(清)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3。9汉书地名索引-陈家麟、王仁康编--中华书局-1991。
汉书窥管-杨树达撰--科学出版社-1955。7汉书食货志集释-金少英集释-李庆善整理-中华书局-1986。10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岑仲勉撰--中华书局-1981。2汉书新证-陈直撰--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9汉书刑法志注释-辛子牛注--群众出版社-1984。8黑龙江外记(黑龙江文史丛书)-(清)西清撰-梁信义、周城望注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5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6。12后汉记校注-(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12后汉书(全十二册)-(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1后汉书补表校录-陈汉章撰--中华书局-1959。12后汉书集解(全二册)-(清)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4。2后汉书集解(全五册)-(清)王先谦撰--商务印书馆-1959。5后汉书人名索引-李裕民编--中华书局-1979。8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全三册)(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宋)熊方等撰-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10后汉书选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南朝。宋)范晔撰-李国样等译注-巴蜀书社-1988。6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一函八册)-章钰撰--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 胡林翼未刊往来函稿-(清)胡林翼撰-杜春和、耿来金编-岳麓书社-1989。7胡文忠公抚鄂记(湘军史料丛刊)-(清)汪士铎等--岳麓书社-1988。3湖北旧闻录-(清)陈诗编纂-皮明庥、李怀军标点张德英、皮明庥校勘-武汉出版社-1989。10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天国史料-杨奕青等编--岳麓书社-1983。9虎口馀生记-(明)边大绶等撰--神州国光社-1951。8虎口馀生记(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明)边大绶等撰-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1982。4皇明末造录---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6。
皇明四朝成仁录-(清)屈大均辑-叶慕绰校订-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皇明象胥录(一函四册)-(明)茅瑞徵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1l皇明逊国臣传(全三册)-(明)朱国桢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11皇元征缅录---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6。
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清)黄爵滋撰(清)许乃济撰-齐思和整理-中华书局-1959。11黄兴未刊电稿-黄兴撰-薛君度、毛注青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8稽古录(点校本)-(宋)司马光撰-(美)王亦令点校-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12纪元通考(一函四册)---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季汉书-(清)章陶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1季汉五志-(清)王复礼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嘉禾徵献录-(清)盛枫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嘉靖平倭祗役纪略(全六册)-(明)赵文华撰--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11甲申朝事小纪(全二册)-(清)抱阳生编撰-任道斌校点-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3甲申传信录-(清)钱撰--神州国光社-1951。8甲申传信录(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清)钱撰-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1982。1甲申核真略(外二种)-(明)杨士聪等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甲申纪事。纪事略。恸馀杂记。南忠记(晚明史料丛书)-(明)赵士锦等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2甲申杂记。闻见近录(一函二册)(古逸丛书三编之八)---中华书局影印-1984甲行日注(外三种)-(明)叶绍袁撰-毕敏点校-岳麓书社-1986。10见闻琐录-(清)欧阳旻撰-恒庵标点-岳麓书社-1986。11见闻杂记(全二册)(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明)李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一函十册)-(宋)李心传撰--文物出版社影印-199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四册)-(宋)李心传撰--中华书局-1956。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四册)-(宋)李心传撰--中华书局-1988。4谏草存笥(一函四册)-(明)侯先春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6。10鉴略妥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丛书)-(明)李廷机编撰-何孝积标点-岳麓书社-1988。6教务纪略-(清)李刚己辑录--上海书店-1986。8今古文尚书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江灏、钱宗武撰-周秉钧审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今文尚书考证(十三经清人注疏)-(清)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中华书局-1989。12金史(全八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5。7金史纪事本末(全三册)-(清)李有棠撰-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0。8金史人名索引-崔文印编--中华书局-1980。1晋令辑存-张鹏一编撰-徐清廉校补-三秦出版社-1989。1晋书(全十册)-(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11晋书人名索引-张忱石编--中华书局-1977。12晋书斠注一百三十卷(全五十册)-吴士鉴、刘承幹同注--上海古籍书店-1965。
晋书刑法志注释-陆心国编写--群众出版社-1986。1晋游日记。同舟忠告。山西票商成败记-(清)李燧、(清)李宏龄撰-(黄鉴晖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1荆驼逸史-(清)陈湖逸士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9靖康稗史笺证-(宋)确庵、(宋)耐庵编-崔文印笺证-中华书局-1988。9靖康缃素杂记-(宋)黄朝英撰-吴企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靖逆记(清代历史资料丛刊)-(清)兰移外史纂--上海书店影印-1987。12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清)朱彭寿撰-何双生点校-中华书局-1982。2旧唐书(全十六册)-(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5旧唐书刑法志注释-马建石、杨育棠注释-高潮审订-群众出版社-1984。9旧唐书选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后晋)刘昫撰-黄永年译注-巴蜀书社-1988。8旧五代史(全六册)-(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1976。5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二至八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5。5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清代台湾档案史料丛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8考古质疑校证-(宋)叶大庆撰-陈大同校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考史拾遗-(清)钱大昕撰--商务印书馆-1958。12可园备忘录-(清)陈作霖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6。8刻碑姓名录-(清)黄锡蕃撰--古籍出版社-1958。7孔府档案选编(全二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山东省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82。8厘俸(傣汉文对照)(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13辑)-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12蠡测汇钞。问俗录-(清)邓传安(清)陈盛韶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12礼记正义(附校勘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2李氏五种合刊-(清)李兆洛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8李煦奏摺-(清)李煦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6。5历乘(全六册)-(明)刘勑撰--中华书店-1959。8历代方镇年表-吴廷燮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12历代纪元汇考(全三册)-(清)万斯同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4历代名臣谥法汇考-(清)刘长华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 历代名臣奏议-(明)黄淮、(明)杨士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10历代名臣奏议选-(清)赵承恩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8历代食货志今译(史记平准书、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刘莹、陈鼎如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2历代食货志今译(晋。魏。隋)-王咨臣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5历代食货志今译(旧唐书、新唐书食货志论释)-甘民重编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9历代食货志今译(宋史食货志)-虞祖尧、赵基凯注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6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一册)-王雷鸣编注--农业出版社-1984。2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二册)-王雷鸣编注--农业出版社-1985。9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三册)-王雷鸣编注--农业出版社-1989。2历代通鉴辑览-(清)傅恒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71991历代文献论略-(清)严杏林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6历代刑法考(沈寄簃文存)(全四册)-(清)沈家本撰-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12历代职官表-(清)黄本骥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21980。5历代职官表(全二册)-(清)纪昀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吏学指南(外三种)(元代史料丛刊)--杨讷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5联豫驻藏奏稿-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撰-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9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梁启超撰--岳麓书社-1985。9梁书(全三册)-(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5两汉博闻-(宋)杨侃撰-车承瑞点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3两汉博闻-(宋)杨侃撰-车承瑞点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两汉博闻(一函六册)(古逸丛书三编)-(宋)杨侃撰--中华书局影印-1986。
两汉刊误补遗(全二册)-(宋)吴仁杰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1两汉书辨疑(一函八册)-(清)钱大昭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9两淮盐法志(八函六十四册)-(清)王定安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11两晋清谈-(清)沈杲之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l990。8两唐书食货志校读记-谭英华撰--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2两种海道针经(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1。9辽史(全五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4。10辽史纪事本末(全二册)-(清)李有棠撰-崔文印、孟默闻整理-中华书局-1983。1辽史校勘记-罗继祖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2辽史证误三种-冯家升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3列代建元表(一函十册)-(清)钱东垣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影印-1989。4烈皇小识-(明)文秉等撰--神州国光社-1951。8烈皇小识(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影印-1982。10林氏家藏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清)林则徐撰-方之光等点校-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8流寇志-(清)彭孙贻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3流寇志(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清)彭孙贻撰--浙江人民出版社-l983。4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撰-王进珊校点-南京出版社-1989。11六朝事迹编类(全二册)-(宋)张敦颐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11龙川略志。龙川别志(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中华书局-1982。4卢象升疏牍(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明)卢象升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2鲁之春秋(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清)李聿求撰-凌毅标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8吕刑今释-茅彭年撰--群众出版社-1984。4律(附音义)(善本丛书)-(宋)孙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4。10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78。7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附《古地图论文集》一册)-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77。3蛮书校注-(唐)樊绰撰-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2。5满文老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中华书局-1990。3满洲源流考(辽宁民族古籍历史类之三)-(清)阿桂等撰-孙文良、陆玉华点校-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10梅花草堂笔谈(全三册)(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明)张大复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梅花草堂笔谈-(明)张大复撰-毕敏标点-岳麓书社-1991。1勐泐王族世系(汉文傣文对照)(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l0辑)-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1蒙古秘史(校勘本)--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3蒙古秘史校勘本(蒙古文)-花赛。都嘎尔扎布转写-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4。9蒙古源流(新译、校注)-萨囊彻辰撰-道润梯步译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6蒙古政教史-(清)耶喜巴勒登撰-苏鲁格译注-民族出版社-1989。5蒙兀儿史记(全二十八册)-(清)屠寄撰--中华书局-1962。7蒙兀儿史记(全二十八册)-(清)屠寄纂--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1958。41962。7名公书判清明集(全二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中华书局-1987。1名山藏副本(明清笔记丛书)-(清)齐周华撰-周采泉、金敏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明从信录(一函十册)-(明)陈建辑-沈国元订-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11明代哈密土鲁番资料汇编-陈高华编--新疆人民出版社-l984。8明代文献高昌馆课(拉丁文字母译注)(新疆历史资料研究丛书)-胡振华、黄润华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10明代西域史料辑要(一函二册)-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明会典(万历重修)-(明)申时行等修--中华书局影印-1989。10明会要(全二册)-(清)龙文彬纂--中华书局-1956。10明季稗史初编-(清)留云居士辑--上海书店影印-1988。1l明季北略-(清)计六奇撰--商务印书馆-1958。8明季北略(全二册)-(清)计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点校-中华书局-1984。6明季南略-(清)计六奇撰--商务印书馆-1958。7明季南略-(清)计六奇撰-任道斌、魏得良点校-中华书局-1984。12明鉴--印鸾章、李介人修订-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3明鉴-印鸾章编--上海书店-1984。8明鉴纲目-印鸾章撰-李介人修订-岳麓书社-1987。11明留台奏议(二函十六册)-(明)朱吾弼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11明名臣琬琰录(一函八册)-(明)徐竑、王道瑞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7明末史料五种(一函四册)---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6。
明末忠烈纪实(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清)徐秉义撰-张金庄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8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4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张海鹏、王廷元主编--黄山书社-1985。8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全三册)-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明清史料丁编(全十册)-中国科学院编--商务印书馆-1951。11明清史料庚编(全二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华书局影印-1987。10明清史料己编(全二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华书局影印-1987。2明清史料戊编(全二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华书局影印-1987。3明清史料辛编(全二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中华书局影印-1987。10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12明史(全二十八册)-(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4明史。日本传笺证-汪向荣编--巴蜀书社-1988。3明史海瑞传校注-张德信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8明史纪事本末(全四册)-(明)谷应泰撰-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点校-中华书局-1977。2明史考证捃逸(一函十册)(嘉业堂丛书)-(清)王颂蔚编撰--文物出版社影印-1982。7明史例案(全四册)-刘承幹纂--文物出版社影印-1982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张维华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明史食货志校注(历代食货志注释)-李洵校注--中华书局-1982。1明史刑法志注释-高其迈注释--法律出版社-1987。8明史资料丛刊(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6明世法录(二函十二册)-(明)陈仁锡评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11明通鉴-(清)夏燮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1。
明通鉴(全四册)-(清)夏燮撰-沈仲九点校-中华书局-1959。2明武宗外纪-(清)毛奇龄等撰--神州国光社-1951。8明武宗外纪(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l982。10牧令书-(清)徐栋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3)(东巴文。国际音标。汉文对照)(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26辑)-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7纳西东巴古籍译注(二)(东巴文、国际音标汉文对照)(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第15辑)-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12南朝陈会要(历代会要丛书)-(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南朝梁会要(历代会要丛书)-(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南朝齐会要(历代会要丛书)-(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南朝宋会要(历代会要丛书)-(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南汉书(广东地方文献丛书)-(清)梁廷楠撰-林梓宗点校-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5南疆逸史(全二册)(晚明史料丛书)-(清)温睿临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1南齐书(全三册)-(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1南史(全六册)-(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6南诏野史会证-(明)倪辂辑-(清)王崧校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3尼山萨满传(民族古籍)-赵展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廿二史考异(全二册)-(清)钱大昕撰--商务印书馆-1958。6廿二史札记(附补遗)-(清)赵翼撰--商务印书馆-1958。7廿二史札记(全二册)-(清)赵翼撰--中华书局-1963。5廿二史札记校证(全二册)-(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1平定金川方略(六函二十八册)(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清)方略馆纂-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平定两金川方略(十四函七十四册)(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清)方略馆纂-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平寇志-(清)协琴撰-刘益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平黔纪略(贵州古藉集粹)-(清)罗文林、(清)王秉恩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9七国考-(明)董说撰--中华书局-1956。10七国考订补(全二册)-(明)董说撰-缪文远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契丹国志-(宋)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乾隆四鉴综理表-刘雨编纂--中华书局-1989。4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函三十二册)---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6。
钦定巴勒布纪略-(清)方略馆撰-陈家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钦定兰州纪略(中国回族古籍丛书)--杨怀中标点-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6钦定理藩部则例(三函十八册)(中国藏学史料丛刊第一辑)-(清)松森等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辑-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
钦定石峰堡纪略(中国回族古籍丛书)--杨怀中标点-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11秦会要订补-(清)孙楷撰-徐复订补-群联出版社-1955。9秦会要订补(修订本)-(清)孙楷撰-徐复订补-中华书局-1959。6秦始皇金石刻辞注-《秦始皇金石刻辞注》注释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清朝柔远记(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清)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中华书局-1989。6清朝掌故汇编(二函十五册)-(清)张寿镛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4清代藏事辑要(西藏研究丛刊之七)-张其勤原撰-吴丰培增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10清代藏事辑要续编(西藏研究丛刊之七)-吴丰培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3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八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82。4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83。6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二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87。9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84。4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三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0。3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1。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一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84。2清代的矿业(全二册)(清史资料丛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中华书局-1983。5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章伯锋编--中华书局-1965。4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六册)-中国人民文学历史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选编(第五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4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上)-鲁子健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6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史料选编(闽台史料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1清代文字狱档(全二册)-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上海书店影印-1986。5清代野记-(清)坐观老人撰--巴蜀书社-1988。6清代野史(第一至五辑)---巴蜀书社-1987。10清季新设职官年表-钱实甫编--中华书局-1961。7清季重要职官年表-钱实甫编--中华书局-1959。12清鉴(全二册)-印鸾章编--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3清鉴(全二册)-印鸾章编--上海书店影印-1985。10清鉴纲目-印鸾章撰-邓珠柏、钟楚楚标点-岳麓书社-1987。6清鉴易知录(全二册)-许国英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8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全三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编辑组编--中华书局-1989。5清末海军史料(全二册)-张侠等编--海洋出版社-1982。5清秋审条例-董康撰--中国书店影印-1991。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潘喆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清实录(第四三至六十册)---中华书局影印-1987。1清实录(全十二册)---中华书局影印-1985。6清实录(全四十二册)---中华书局影印-1986。11清实录藏族史料(第八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二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九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六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七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三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十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四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五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集)(西藏研究丛刊之九)-顾祖成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9清实录准噶尔史料摘编(新疆历史研究资料丛书)-《准噶尔史略》编写组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3清史稿(全四十八册)-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6。7-1977。3清史纪事本末-黄鸿寿撰--上海书店影印-1986。8清史资料(第七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9。12清史资料(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5。5清史资料(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2。7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3。4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上海书店影印-1989。11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一册)-俞炳坤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全二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俞炳坤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4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四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庆元条法事类(全十册)-(宋)谢深甫监修--古籍出版社-1957。7曲阜孔府档案史料地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十一、十二、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册租税《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齐鲁书社-1985。3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共二十四册)(孔子文化大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齐鲁书社-1988。7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二编:清代档案史料(第十四册:集市)-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编--齐鲁书社-1982。11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八册:公府田产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重日等编辑--齐鲁书社-1983。5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九册:租税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重日等编辑--齐鲁书社-1983。7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七册:公府田产上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重日等编辑--齐鲁书社-1983。1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十册:租税二)---齐鲁书社-1983。10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十六册:国家差徭上)-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骆承烈等编--齐鲁书社-1982。3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十七册:国家差徭下)-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骆承烈等编--齐鲁书社-1983。3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清代档案史料(第十三册:租税五)-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齐鲁书社-1984。6日本考(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明)李言恭、(明)郝杰编撰-汪向荣、严大中校注-中华书局-1983。5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8日知录集释(外七种)(全三册)-(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荣禄存札(义和团资料汇编)-杜春和等编--齐鲁书社-1986。12三朝北盟会编(全二册)-(宋)徐梦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10三朝北盟会编(一函十册)-(宋)徐梦莘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4三朝辽事实录(二函十二册)-(明)王在晋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3三朝野记-(清)李逊之等撰--神州国光社-1951。8三朝野记(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影印-1982。5三代吉金文存(全三册)-罗振玉编--中华书局影印-1983。12三藩纪事本末-(清)杨陆荣撰-吴翊如点校-中华书局-1985。8三辅黄图校证--陈直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5三国会要-(清)钱仪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3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吴金华标点-岳麓书社-1990。7三国志(全五册)-(晋)陈寿撰(刘宋)裴松之注-陈乃乾点校-中华书局-1959。12三国志地名索引-王天良编--中华书局-1980。9三国志集解(全十八册)-卢弼撰--古籍出版社-1957。10三国志集解-卢弼撰--中华书局影印-1982。11三国志裴注述-(清)林国赞撰--中华书局-1959。12三国志人名索引-高秀芳、杨济安编--中华书局-1980。8三国志选注(全三册)(中华文史哲名著选读)-缪钺主编--中华书局-1984。6三省边防备览-(清)严如熤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2三湘从事录-(明)蒙正发等撰--神州国光社-1951。8三湘从事录(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中国书店影印-1982尚书古文疏证(全二册)-(清)阎若璩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尚书今古文注疏(全二册)(十三经清人注疏)-(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1986。12尚书今语-方孝岳撰--古籍出版社-1958。2尚书通检-顾颉刚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2尚书覈诂-杨筠如撰--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6尚书译注-王世舜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7尚书易解-周秉钧撰--岳麓书社-1984。11尚书引义-(清)王夫之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76。5尚书正读-曾运乾撰--中华书局-1964。5尚书正义(二函八册)(古逸丛书三编)-(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撰-中华书局影印-1987。4尚书正义(附校勘记)-(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12圣武记(全二册)-(清)魏源撰-韩锡铎、孙文良点校-中华书局-1984。2盛京刑部原档(清太宗崇德三年至崇德四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群众出版社-1985。3盛宣怀未刊信稿-盛宣怀撰-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中华书局-1960。4十国春秋(全四册)-(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中华书局-1983。12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中华书店-1959。
十六国春秋辑补-(清)汤球撰--商务印书馆-1958。6十七史蒙求-(宋)王令纂辑-赵与伦标点-岳麓书社-1986。11十七史商榷(全二册)-(清)王鸣盛撰--商务印书馆-1959。3十七史商榷(全二十四册)-(清)王鸣盛撰--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 石匮书后集(晚明史料丛书)-(明)张岱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4石渠馀纪-(清)王庆云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2石渠馀纪(一函六册)-(清)王庆云撰--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 史纲评要(全三册)-(明)李贽评纂--中华书局-1974。11史籍丛刊(全十册)-中华书局编辑部影印组编--中华书局-1960。6史记-(汉)司马迁撰--上海书店影印-1988。1史记(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汉)司马迁撰-李全华标点-岳麓书社-1988。10史记(全三册)-(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駰集解-文学古籍刊印社影印-1955。8史记(全十册)-(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9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全二册)(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清)梁玉绳等撰-吴树平等点校-中华书局-1982。7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全二册)-(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史记纪传选译(下册)(二十四史纪传选译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史记菁华录-(汉)司马迁撰-(清)姚苎田节评王兴康、周旻佳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史记酷吏列传译注-冯树梁今译-苏经逸注释-群众出版社-1982。10史记论文。史记评议-(清)吴见思、(清)李景星撰-陆永品点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4史记太史公自序注说会纂-吴忠匡编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12史记选注汇评-韩兆琦编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0史记选注集说-韩兆琦选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1史记札记-(清)郭嵩焘撰--商务印书馆-1957。8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张衍田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史记志疑-(清)梁玉绳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0。11史通(全四册)-(唐)刘知几撰--中华书局影印-1961。12史通笺记-程千帆撰--中华书局-1980。11史通笺注(全二册)-(唐)刘知几撰-张振珮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12史通通释(全二册)-(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史通新校注-(唐)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重庆出版社-l990。8世本八种-(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1957。12释迦方志(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唐)道宣撰-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3。1狩缅纪事(外三种)-(明)刘茞等撰-丁红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书经-(宋)蔡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3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林梅村、李均明编--文物出版社-1984。3蜀故-(清)彭遵泗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
蜀鉴-(宋)郭允蹈撰--巴蜀书社-1984。12蜀鉴(全五册)-(宋)郭允蹈撰--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
司马光奏议-(宋)司马光撰-王根林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3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中华书局-1989。2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2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下)(四川辛亥革命丛书)-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四典要会(青海少数民族古籍丛书)-(清)马德新撰-杨永昌、马继祖标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12宋本册府元龟(全四册)-(宋)王钦若等编--中华书局影印-1989。1宋本大唐六典---中华书局影印-1991。 宋朝事实-(宋)李攸撰--中华书局-1955。6宋朝事实类苑-(宋)江少虞撰-霍济苍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10宋代吐蕃史料集(一)--汤开建、刘建丽辑校-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7宋会要辑稿(全八册)-(清)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12宋论-(清)王夫之撰-舒士彦点校-中华书局-1964。4宋名臣言行录(二函十六册)-(宋)朱熹、(宋)李幼武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9宋史纪事本末-(明)冯琦原编-(明)陈邦瞻纂辑(明)张溥论正-中华书局-1955。9宋史纪事本末(全四册)-(明)陈邦瞻撰-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点校-中华书局-1977。5宋史刑法志注释(续集)-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群众出版社-1982。4宋史翼(一函十册)-(清)陆心源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9宋书(全八册)-(南朝)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10宋太宗实录残本二十卷(全二册)-(宋)钱若水撰--古籍出版社-1957。6宋刑统-(宋)窦仪等撰-吴翊如校点-中华书局-1984。6宋刑统(一函六册)---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宋艳-(清)徐士銮辑-舒弛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全四册)-(宋)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中华书局-1986。12隋书(全六册)-(唐)魏徵、令狐德棻撰--中华书局-1973。8隋书求是-岑仲勉撰--商务印书馆-1958。6隋书人名索引-邓经元编--中华书局-1979。9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第一编)(全二册)-王永兴编撰--中华书局-1987。4隋唐刑法志注释-高其迈注释--法律出版社-1987。12孙传庭疏牍-(明)孙传庭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孙传庭疏牍(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明)孙传庭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0缩印百纳本二十四史(全二十四册)---商务印书馆影印-1958。12太和县御寇始末。荒书-(明)吴世济撰-(清)费密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太和县御寇始末。荒书(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明)吴世济等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0太平天国印书(全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9。5太平天国印书上、下集(二十册)-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影印-1961。9太平治迹统类-(宋)彭百川撰--文物出版社影印-1991。
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编--商务印书馆-1959。4唐方镇年表(全三册)(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吴廷燮撰--中华书局-l980。8唐会要-(宋)王溥撰-方诗铭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唐会要(全三册)-(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6唐会要(全三册)-(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1。 唐鉴(附考异)-(宋)范祖禹撰-(清)吕祖谦注-商务印书馆-1958。6唐鉴(全二册)-(宋)范祖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唐鉴(善本丛书)-(宋)范祖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11唐律疏议(一函十册)-(唐)长孙无忌等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4。12唐明律(唐明律合编)(全八册)-(清)薛允升编--中国书店影印中华书局-1959。1965。4唐明律合编。宋刑统。庆元条法事类-(清)薛允升等编--中国书店影印-1990。10唐书兵志笺正-唐长孺撰--科学出版社-1957。10唐文云南史料辑抄-袁任远、赵鸿昌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3天地会(六)(清史资料丛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9天地会(七)(清史资料丛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天地会(三)(清史资料丛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2天地会(四)(清史资料丛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3天地会(五)(清史资料丛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天咫偶闻-震钧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9霆军纪略-(清)陈昌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霆军纪略-(清)陈昌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通典-(唐)杜佑撰--中华书局-1984。2通典(全五册)-(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12通鉴地理通释-(宋)王应麟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通鉴纪事本末(全八册)-(宋)袁枢编--中华书局-1955。9通鉴纪事本末(全十二册)-(宋)袁枢撰--中华书局-1964。10通鉴论-(宋)司马光撰-(清)伍耀光辑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10通鉴吐蕃史料(西藏研究丛刊之四)-苏晋仁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通志(全三册)-(宋)郑樵撰--中华书局影印-1987。1通志略-(宋)郑樵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通制条格-黄时鉴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3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清)陈弢辑--上海书店-1985。6突厥集史(全二册)-岑仲勉撰--中华书局-1958。10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5。3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武汉大学历史系等编--文物出版社-1987。2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武汉大学历史系等编--文物出版社-1986。2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四册)-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3。4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五册)-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3。4万历武功录十四卷(全十四册)-(明)瞿九思撰--中华书局-1962。6弇山堂别集(全四册)-(明)王世贞撰-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1985。12訄书原刻手写底本-章炳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弢园尺牍-(清)王韬撰-汪北平、刘林整理-中华书局-1959。12弢园文录外编-(清)王韬撰-汪北平、刘林整理-中华书局-1959。10魏书(全八册)-(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6魏徵谏言选注-(唐)魏徵撰-吕效祖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2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张宏儒、沈志华主编--改革出版社-1991。10文庙祀典考(一函十册)-(清)庞钟璐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3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刘公纯标点-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新1版-1956。121961。9文史通义校注(全二册)-(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5文献通考(全二册)-(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影印-1986。9倭变事略-(明)来九德等撰--神州国光社-1951。8倭变事略(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影印-1982。5无冤录校注-(元)王与撰-杨奉琨校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吴煦档案选编(第六辑)-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9吴煦档案选编(第七辑)-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9吴煦档案选编(第三辑)-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2吴煦档案选编(第四辑)-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10吴煦档案选编(第五辑)-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5吴越春秋-(汉)赵晔撰-苗麓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7五代会要-(宋)王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五代史记补考-徐炯撰--文物出版社影印-1991。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册)-湖北革命实录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3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遗稿)-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戊戌政变记-梁启超撰--中华书局-1954。12西藏王统记-(元)福幢撰-王沂暖译-商务印书馆-1949。12西藏奏疏(一函六册)(附西藏碑文)(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清)孟保撰-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5。8西汉会要-(宋)徐天麟撰--中华书局-1955。7西汉会要(全二册)-(宋)徐天麟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宁夏博物馆发掘整理-李范文编释-文物出版社-1984。11西学东渐记(走向世界丛书)-容闳撰-徐凤石、恽铁樵原译张叔方补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西学东渐记。游美洲日记。随使法国记。苏格兰游学指南(走向世界丛书)-容闳、祁兆熙、张德彝、林汝耀等撰--岳麓书社-1985。7西洋朝贡典录(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明)黄省曾撰-谢方校注-中华书局-1982。9西洋蕃国志(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明)巩珍撰-向达校注-中华书局-1961。8西洋杂志(走向世界丛书)-(清)黎庶昌撰-喻岳衡、朱心远点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6先拨志始-(明)文秉等撰--神州国光社-1951。8先拨志始(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影印-1982。12咸宾录(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明)罗日褧撰-余思黎点校-中华书局-1983。3湘军志。湘军志平议。续湘室志(湘军史专刊之一)-王闿运、郭振墉、朱德棠撰--岳麓书社-1983。11襄阳耆旧记校注-(晋)习凿齿撰-舒焚、张林川校注-荆楚书社-1986。12小腆纪传(全二册)-(清)徐鼒撰--中华书局-1958。12小腆纪年附考(全二册)-(清)徐鼒撰-王崇武点校-中华书局-1957。5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全二册)-(清)张文虎撰--中华书局-1977。8校正三辅黄图-(六朝)佚名撰-张宗祥校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6新旧五代史人名索引-张万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新唐书(全二十册)-(宋)欧阳修、(宋)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2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王忠撰--科学出版社-1958。9新五代史(全三册)-(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中华书局-1974。12新译简注蒙古秘史-道润梯步译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3信及录-(清)林则徐等撰--神州国光社-1951。8信及录(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清)林则徐等撰-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影印-1982。5刑台法律---中国书店影印-1990。 刑台法律(一函十二册)---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1985。
邢襄题稿。枢垣初刻-(明)李永茂撰--中华书局-1958。12续藏书-(明)李贽撰-张光澍点校-中华书局-1959。10续敦煌实录-(清)张澍辑-李鼎文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6续后汉书(全三册)-(元)郝经撰--商务印书馆-1958。5续通鉴纪事本末(全二十五册)-(清)李铭汉编--古籍出版社-1957。11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5续资治通鉴(全十二册)-(清)毕沅撰-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新1版-1957。81964。10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册至第六册)-(宋)李焘撰-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1979。8-1980。1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十五册)-(宋)李焘撰-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1991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册)-(宋)李焘撰-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1990。10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七至十五册)-(宋)李焘撰-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1985。11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十六至二十册)-(宋)李焘撰-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1986。5续资治通鉴长编(全五册)-(宋)李焘撰-(清)黄以周等辑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2学林(学术笔记丛刊)-(宋)王观国撰-田瑞娟点校-中华书局-1988。1盐法通志(五函四十册)-周庆云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11扬州十日记(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影印-1982。1一斑录-(清)郑光祖撰--中国书店影印-1990。111991。
夷俗记校注-(明)萧大亨撰-崔春华校注-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8疑狱集。折狱龟鉴校释-杨奉琨校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1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全二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91。 义和团史料(全二册)(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5异号类编-(清)史梦兰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 异号类编-(清)史梦兰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
绎史(五函五十册)-(清)马驌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1益智编-(明)孙能付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12雍乾两朝镶红旗档-美嘉录译-佟永功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十一至二十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整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7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整理-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l989。8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第十一至二十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整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永历实录-(明)王夫之撰-鸥建鸿等校注-岳麓书社-1982。9永历实录。所知录-(清)王夫之、(清)钱秉镫撰-余行迈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语林(全四册)(四库全书选辑)-(明)何良俊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3。12聿门杂记。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清)张焘、佚名撰-丁绵孙、王黎雅、罗澍伟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1豫变纪略(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清)郑廉撰-王兴亚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6鸳鸯湖棹歌-(清)朱彝尊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9元朝典故编年考(一函四册)-(清)孙承泽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11元朝秘史注(全四册)-(清)李文田注--中华书局-1962。12元代白话碑集录-蔡美彪编--科学出版社-1955。2元代白莲教资料汇编-杨讷编--中华书局-1989。6元代法律资料辑存(元代史料丛刊)-黄时鉴辑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6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全三册)-杨讷、陈高华编--中华书局-1985。12元典章---中国书店影印-1990。10元秘书监志(全二册)-(元)王士点、商企翁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11元史(全十五册)-(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4元史本证(全二册)(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清)汪辉祖撰-姚景安点校-中华书局-1984。1元史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1989。12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编-(明)臧懋循补辑(明)张溥论正-中华书局-1955。6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79。4元史译文证补校注-田虎编撰--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元史译文证补校注-田虎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8越绝书-(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乐祖谋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越绝书(附:清钱培名、俞樾札记二种)--张宗祥校注-商务印书馆-1956。12早期日本游记五种(走向世界丛书)-(清)罗森等撰-王晓秋点史鹏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战国策-(汉)刘向编-(汉)高诱注-商务印书馆-1958。4战国策-(汉)刘向编-(汉)高诱注-上海书店影印-1987。1战国策(全六册)-(汉)刘向编-(汉)高诱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战国策(全三册)-(汉)刘向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战国策新校注(全二册)--缪文远撰-巴蜀书社-1987。9战国策选译--朱友华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战国策译注--孟庆祥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8昭代典则(一函八册)-(明)黄允升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11赵尔丰川边奏牍-吴丰培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8折狱龟鉴译注-(宋)郑克编撰-刘俊文译注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折狱新语注释(崇祯本)-(明)李清撰-陆有珣等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2贞观政要-(唐)吴兢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贞观政要译注--叶光大等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真腊风土记校注(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元)周达观撰-夏鼐校注-中华书局-1981。3郑成功满文档案资料选译(清代台湾档案史料丛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9郑和航海图(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向达整理--中华书局-1961。9职官分纪-(宋)孙逢吉撰--中华书局-1988。2质疑删存。识小编。读书杂记(学术笔记丛刊)-(清)张宗泰等撰-吴新成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3中国傣族史料辑要-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朱批奏摺财政类目录(第一分册:田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二卷:1878一1881-陈霞飞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1。
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一卷:1874一1877-陈霞飞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1。
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简注(上册)-王子英等注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1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简注(下册)-王子英等注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9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简注(中册)-王子英等注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10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中日战争(第二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戚其章主编--中华书局-1989。3中西纪事-(清)夏燮撰-高鸿志点校-岳麓书社-l988。2中兴小纪(八闽文献丛刊)-(宋)熊克撰-顾吉辰、郭群一点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9众家编年体晋史-(清)汤球、(清)黄奭辑-乔治忠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8周礼注疏(附校勘记)-(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周书(全三册)-(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11周书后案-陈汉章撰--中华书局-1959。12诸葛武侯集-(蜀)诸葛亮撰-(
作者:无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 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流传至今者,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如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校雠略》)。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 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 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自从班固首创《汉书。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 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限于各方面的力量,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
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 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
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目录的种类如此之多,它的功用有哪些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六点:
一、检寻图书的钥匙。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面对书籍的海洋,从何下手?这就要借助于古籍目录。
二、研究学问的向导。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目录学之所以被视为学中第一紧要,就因为它是引导治学的门径。目录学家著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使后人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向哪一方面继续探索,以免走弯路。
三、指示读书的门径。读书必须利用目录。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在编写目录的同时写序和提要。这些序和提要为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告诉我们每部书的大致内容、性质、特点、优劣得失,使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哪些只需稍稍涉猎,哪些书中的精华值得吸取,哪些书中的糟粕应当扬弃。当然,古人衡量书籍优劣的标准不能和我们同日而语,但古人在彼时彼地的见解,对我们无疑是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考证学术源流。古籍目录通过小序、提要以及分类,表现一家一派之学,师承授受关系,使学术源流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有助于读者由委溯源。通过目录还可以了解古代各种学术兴衰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五、鉴别书籍的真伪。历代的目录都是根据当时的藏书情况著录的。这就提供了鉴别书籍真伪的依据。
六、考证书籍的存亡。某些书籍大约在什么时代佚失,历代目录提供了考证的线索。 粗知一些目录学方面的常识,了解一些常见古籍目录的特点及用法,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无
古籍的版式
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主要有:
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白口、黑口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古籍的装帧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大约盛行于唐代。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古籍的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书脑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书脊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书头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书根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题写书名、卷数,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如"《凡大》"、"{大止}"等。
扉页在书页之后,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
书名页即古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以上是古籍的外观形式,至于一部古籍的内容,往往由序、目录、凡例、正文、跋等几部分组成,阅读序跋,查核正文及讳字,对于鉴定古籍版本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古籍卷末或卷中序目之后,常刻有牌记(又称书牌子)注明出版者姓名、书坊名称、雕版年代等,这也是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
古籍的版别
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清初人宋犖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记》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用宋景祐刻本,《晋书》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祐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邋遢本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活字本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中期,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斋随笔》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书。清雍正年间,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外,流传到我国的还有朝鲜活字本。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了,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2)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五代刻本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59年)刻印的图书。包括后唐、后晋、后周刻印的蓝本九经及后蜀、吴越、南唐刻印的类书、别集、佛经。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现能见到的多是刻经,有敦煌发现的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刚经》,吴越所刻《宝箧印经》等。
宋刻本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
辽刻本与北宋同时代,在契丹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契丹书禁甚严,辽刻本极少流传。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60余件印刷品,多为辽代刻经,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书,但传世很少。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山中发现了8册蝴蝶装西夏文刻经。
金刻本大致与南宋同时,在金代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刻印的图书。其中以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刻书最为发达,官方设有经籍所,主持刻书。金刻本流传下来的不多,较著名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赵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国之前在平阳刻印的图书。基本沿袭金代平阳经籍所旧规。传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注》,1249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1244年刻《玄都宝藏》残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1368年)刻印的图书。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3)按照刻书地域分,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
浙本宋代浙江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两浙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刻书数量大,质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等地均刻印图书,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本的区分。
建本又称闽本,为宋元明福建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福建刻书集书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榕木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
蜀本五代及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刻印的图书。以成都、眉山较发达,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开宝藏》,眉山则刻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七史及《资治通鉴》等书。蜀本又分大字、小字两种。
平阳本又称平水本,金元时期山西平阳(又叫平水,今山西临汾)地区刻印的图书。金灭北宋以后,将北宋开封的刻工掠至这里,又设立刻书机构,从此平阳成为北方刻书中心。
日本本又称东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纸,与高丽本相似,惟质量不及高丽本。日本本常间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较易识别。
朝鲜本又称高丽本,古代朝鲜刻印的汉文古籍。我国印刷术最早传入朝鲜,朝鲜刻本继而传入我国。朝鲜本刻印比较精美,书品宽大,写刻清晰,多采用洁白的皮纸。
(4)根据刻书才的性质,又可区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图书。五代以来,历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书之举,但所设机构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种不同名称。主要有:
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亲监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
公使库本两宋地方官府动用公使库钱刻印的图书。
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图书。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如钱,但由于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错讹较多。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殿刻印的图书。明内府刻书主要是经厂本,清内府刻书多殿本。内府刻书往往不惜工本,讲究形式,但清内府本校勘亦精。昭槤《啸亭杂录》续录有内府刻书目录。
殿本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设刻书处,派亲王、大臣主持校刻图书,所刻之书称为殿本。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间选刻《四库全书》珍本,武英殿采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乾隆定名为"聚珍版",所印图书遂称武英殿聚珍本。后来各地官书局也仿聚珍版印书,被称为"外聚珍",而武英殿活字本被称为"内聚珍"。 书局本清同治间,由曾国藩提倡,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安徽、两广、两湖、山东、山西、直隶先后创立官书局,所刻图书称为"书局本"或"局本"。
私刻本即私人出资刻印的图书,其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家刻书称为家塾本或家刻本。自宋代以来,私家刻书持续不衰,有的以室名相称,如宋廖莹中"世彩堂本",余仁仲"万卷堂本",明范钦"天一阁本",毛晋"汲古阁本",清纳兰性德"通志堂本",鲍廷博"知不足斋本",黄丕烈"士礼居本";也有以人名相称,如宋"黄善夫本",明"吴勉学本"。
坊刻本历代书坊、书肆、书铺、书棚刻印的图书。坊刻本以营利为目的,刻印较差,往往校勘不精,惟宋代坊肆刻书,如临安陈氏、尹氏书籍铺等,所刻图书与官刻本、家塾本不相上下。 (5)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古籍又可分为足本、节本、残本、通行本、稀见本、孤本、珍本、善本等等。
足本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 节本因原书篇幅过巨,刻印时只节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为其他原因予以删节,称为节本或删节本。
残本指内容残缺的图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残缺,有的仅是缺卷、缺册,经过抄配,仍能补全;有的残缺过甚,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一般说来,残本较足本的价值要降低很多。
通行本指刻印较多、流传较广、年代较晚的古籍版本。
稀见本刻印较少,流传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历代族谱、家谱,均不多见。
孤本世所仅见的古代图书,往往不见于诸家著录,如明《永乐大典》。国内仅存一部的书则可称为"海内孤本",如宋刻30卷本《五臣注文选》。 珍本写刻年代较早,流传很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篡,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作者:无
1。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
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诗经》《战国策》《论语》《庄子》《荀子》《楚辞》《淮南子》《论衡》《左传》《老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元曲选》《史记》《汉书》《明曲选》杜甫白居易陶渊明李白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陆游辛弃疾关汉卿欧阳修朱熹杨万里马致远
2。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九种《纪事本末》老子/老子墨子闲诂/孙诒让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缀白裘/玩花主人西游记/吴承恩淮南鸿烈集解/刘安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四书韩非子/韩非周礼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阿弥陀经宋元学案/黄宗羲王临川集/王安石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章实斋年谱/胡适新学伪经考/康有为诗集传左传/左丘明乐府诗集/郭茂倩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论衡/王充法华经/鸠摩罗什译坛经/惠能明儒学案/黄宗羲朱子年谱/王懋竑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崔东壁遗书/崔述文选/萧统全唐诗/彭定求等宋六十家词/毛晋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水浒传/施耐庵儒林外史/吴敬梓红楼梦/曹雪芹荀子集注
3。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颇多建树。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四书书经(即尚书) 礼记/戴圣老子/老子易经诗经庄子/庄子韩非子/韩非史记/司马迁后汉书/范晔荀子/荀子战国策左传/左丘明墨子/墨子汉书/班固三国志/陈寿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李太白全集/李白韩昌黎集/韩愈白香山集/白居易文选/萧统杜工部集/杜甫柳河东集/柳宗元
4。顾颉刚:“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校。编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等。 1925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
山海经世说新语/刘义庆大唐西域记/(唐)玄奘宋元戏曲史/王国维(1877~1927) 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马可。波罗徐霞客游记/徐宏祖(1587~1641)
西秦旅行记梁武石室画像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唐人说荟元秘史(即蒙古秘史) 陶庵梦忆/(清)张岱(1597~约1679) 桃花扇/(清)孔尚任南洋旅行记
5。鲁迅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文学家。1902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
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种。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生卒年不详)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生卒年不详)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1874~1952)
历代名人年谱/(清)汪镇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阮元世说新语/刘义庆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抱朴子外篇/葛洪论衡/(东汉)王充今世说/(清)王晫(1636~?)
6。汪辟疆:十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
汪辟疆(1887~1966),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目录学家。著有《目录学研究》等。
汪辟疆在1942年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含10种图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并间或予以评注,颇多精要。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毛诗正义/(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唐)孔颖达荀子/荀子庄子/庄子汉书/班固资治通鉴/司马光楚辞文选/萧统杜诗 7。经典常谈:朱自清著,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9月重印。
朱自清(1898~1948),文学家、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等。
本书初版于1940年代,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重要典籍,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其中辞赋、诗、文三篇因作品繁多,只叙其源流。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附)
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 8。钱穆:“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六祖坛经/惠能近思录/朱熹,吕祖谦辑传习录/王守仁
9。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参考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其中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论语墨子/墨子孙子兵法/孙子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荀子/荀子易传。系辞史记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编或来新夏选编论衡/(东汉)王充不真空论/僧肇物不迁论/(东晋)僧肇神灭论/范稹坛经/惠能张载集/张载四书集注/朱熹传习录/王守仁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读通鉴论/王夫之严复集/严复仁学/谭嗣同孙中山选集/孙中山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唐诗三百首/孙洙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鲁迅选集/鲁迅女神/郭沫若子夜/茅盾家/巴金骆驼祥子/老舍围城/钱钟书曹禺选集/曹禺青春之歌/杨沫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艾青诗选/艾青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忏悔录/圣。奥古斯丁思想录/帕斯卡新工具/培根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社会契约论/卢梭伦理学/斯宾诺莎西方哲学史/罗素科学史/(英国)丹皮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德国)黑格尔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悲剧的诞生/弗里德里希。尼采精神分析引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德国)李凯尔特人论/(德国)卡西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中国科学思想史/(英国)李约瑟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从混沌到有序/普里戈金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奥德修记/(古希腊)荷马神曲/(意大利)但丁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哈姆莱特/(英国)莎士比亚浮士德/(德国)歌德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红与黑/(法国)司汤达悲惨世界/(法国)雨果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汤姆大伯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俄国)托尔斯泰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母亲/(俄苏)高尔基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奥地利)卡夫卡泰戈尔诗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雪国/(日本)川端康成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董衡巽译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10。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本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包括推荐应读书目30种,推荐选读书目30种。这个书目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他们是: 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丰子义(北京大学教授)
王太庆(北京大学教授)
王永兴(北京大学教授)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
王思斌(北京大学教授)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邓广铭(北京大学教授)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石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叶朗(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
朱伯崑(北京大学教授)
朱德生(北京大学教授)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
孙小礼(北京大学教授) 阴法鲁(北京大学教授)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家浩(北京大学教授) 李慎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辛(北京大学教授)
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
何九盈(北京大学教授)
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
余敦康(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
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 陈启伟(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
金克木(北京大学教授)
周一良(北京大学教授)
周民强(北京大学教授) 周辅成(北京大学教授) 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宝煦(北京大学教授)
赵家祥(北京大学教授)
赵敦华(北京大学教授)
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
费振纲(北京大学教授)
袁行霈(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唐有祺(北京大学教授)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楠森(北京大学教授)
宿白(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
裘锡圭(北京大学教授)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应读书目: 周易诗经老子/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孙子孟子/孟子庄子/庄子史记/司马迁坛经/惠能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唐诗三百首/孙洙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红楼梦/曹雪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鲁迅选集/鲁迅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理想国/柏拉图著;吴献书译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著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思想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卢梭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著,何兆武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科学史/丹皮尔著,李衍译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2)选读书目: 礼记/戴圣荀子/荀子左传/左丘明韩非子/韩非论衡/王充三国志/陈寿世说新语/刘义庆文心雕龙/刘勰李太白集/李白资治通鉴/司马光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儒林外史/吴敬梓人间词话/王国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国史大纲/钱穆圣经国富论/亚当。斯密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复活/列夫。托尔斯泰物种起源/达尔文城堡/卡夫卡飞鸟集/泰戈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西方哲学史/罗素历史研究/汤因比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哲学笔记/列宁
作者:晁公武
【图书简介】 - 郡斋读书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南宋晁公武撰。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澶州清丰(今巨鹿)人。祖居汴梁昭德坊,故称昭德先生。撰有《易》、《春秋》等诂训传,曾以监本"九经"校蜀石经,撰《石经考异》。在四川荣州为官时得井度大量赠书,1151年前后撰成《郡斋读书志》。该书有1157年前后四川刊行本共 4卷;宋淳祐九年(1249)衢州刊行本,共20卷,收录图书1461部;宋淳祐十年(1250)袁州刊行本共4卷,收录图书1468部。
袁州本后附《后志》2卷、《考异》1卷、《附志》1 卷。《后志》是衢州本传到袁州后,以衢州本中多出的435种编成;《附志》为赵希弁据其私人藏书编成,收录486 种图书,多为晁氏身后新出之书。宋刻袁州本久不见流传。《四库全书》仅得清初流传的巾箱本。1925年在北京故宫发现原刻本,后影印收入《四部丛刊》三编。
衢州本流传较少,清乾嘉间出现旧钞本。1884年王先谦以袁州本补订,并依衢州本编为20卷,后附赵希弁《附志》1卷。
《郡斋读书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袁州本分43类,包括经部10类、史部13类、子部17类、集部3类。"衢州本"分为45类,子部多"星历"类,集部多"文说"类。该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总论,各类小序在每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撰有提要,或介绍作者生平,或讨论书中要旨,或论学派渊源,或述篇章次第, 较偏重于考订。晁公武的《 郡斋读书志》,在目录的体系和提要考订方面都有首创之处,对以后出现的一些著名目录如《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简介】 - 郡斋读书志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951—1034)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补之(1053—1110),字无咎,从父说之(1059—1129),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荣县)、合州(今重庆合川)、泸州(今四川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
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郡斋读书志》20卷,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首先,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其次,体例有严谨的安排,全目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全书的大序、小序中,注意阐述各部各类的学术渊源和流变,发挥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他对经学素有研究,因此在经部大序、小序中,叙先秦、两汉、魏晋、中唐经学的演变和流弊富有独特的见解。第三,由于所录各书为晁氏实藏,所以在提要中对典籍情况的介绍,咸有凭据,自非其他丛抄旧录的书目所能比拟。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如在集部别集类《蔡邕集》的提要中说:“凡文集其人正史有传者,止掇论其文学之辞,及略载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见……若史逸其事者,则杂取它书详载焉,庶后有考。”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第四,《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比晁公武稍后的目录学家陈振孙说:“其所发明,有足观者。”陈氏所作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效法《郡斋读书志》撰成的,有不少内容引用了晁氏的书目提要。宋末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也大量征引了《郡斋读书志》。至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以晁、陈二书目为蓝本编纂的。直至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仍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多达三百多条。由此可见《郡斋读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郡斋读书志》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20卷衢本和7卷袁本两个版本系统,前者源于蜀刻20卷本而以南宋淳祐衢州刊本为祖,后者源于蜀刻4卷本而以南宋淳祐袁州刊本为祖。两本各有所长,衢本以内容丰富见称,袁本则附有赵希弁《读书附志》。清人王先谦将衢、袁二本合校刊行,以衢本为底本,校袁本于衢本之上,附《读书附志》于后,仍为20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校证标点本。
晁公武一生博学,他不仅在目录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在其他领域也有专深的研究,著述宏富。除《郡斋读书志》外,据史志记载,他还撰有《易诂训传》18卷、《尚书诂训传》46卷、《毛诗诂训传》20卷、《中庸大传》1卷、《春秋诂训传》30卷、《石经考异》1卷、《稽古后录》35卷、《通鉴评》10卷、《老子通述》2卷、《昭德堂稿》60卷、《嵩高樵唱》2卷等,这些著作惜已亡佚,今存者仅若干诗文残篇。
©2016 嫩芽教育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7000595号-20